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學生短訪研究接待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學生短訪研究接待照片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GMU) 獲台灣教育部補助辦理台灣研究計畫多年,包括選送優秀學生來台短期訪問,以及開設台灣文學、歷史研究等相關課程。在教育部及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TECRO) 引介之下,該校亞太經濟合作中心 (Center for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CAPEC) 主任 Prof. John N. Paden 及 Prof. Yuen Chou Liu 兩位教授於2011年來台拜會本校及本中心,洽談合作事宜,本中心遂自同年度起協助接待該校選送來台之學生,並針對其研究主題與興趣,指引學生進行進一步之參觀、訪談或資料收集。期望透過此計畫,促使美國大學生對台灣社會文化議題產生興趣,進而為雙方建立良好之聯繫基礎。歷來訪問學生及其研究主題如下:

  • 2014
    • Sarah Williams │ The Effects of Cram School Culture on Student’s Long-Term English Fluency
  • 2013
    • Sarah Parshall │ An Analysis of the Techniques and Philosophy of Shi He Quan Kung Fu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ffective Negotiation and Mediation Strategies
    • Triana Rish │ Multiculturalism and Identity Issues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rt
    • Olivia Meader │ Film: Identity and Culture in Taiwan
    • Anna Zhang │ The Fashion Industry and Culture in Taiwan: Creation of Identity in Taiwanese Youth
  • 2012
    • Andrea C. Yeash │ An Intercultural Analysis of Tourism in Taiwan
    • Thu Ngo │ Folk Beliefs of Taiwan
    • Stephanie Skees │ Cultural Aspects of Elder Care in Taiwan
    • Eleanne J. M. Brooks │ Material Arts of Taiwan – A Focus on Ceramic Ware
  • 2011
    • Amy Valerie Yu │ Drinking Cultures and Health Issues among Taiwanese Aborigines
    • Jia Zheng │ The Growing Business of Modern and Street Dance in Taiwan
    • Michael J. Bors │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on Modern Taiwanese Culture
    • Ram Das Khalsa │ How Mengjia Longshan Temple (艋舺龍山寺) Serves as a Hub for Social and Religious Interaction in Taipei

師生出訪

師生出訪照片

除邀請國外研究團隊來台進行短期訪問研究、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與系列工作坊,並支持國外之台灣研究計畫,接待訪問學生來台之外,本中心亦積極爭取相關資源,選送本校師生赴外進行實地訪查與短期研修,並進一步與各國台灣研究單位進行聯繫。歷來出訪活動如下:

  • 2014
    • 賀安娟 (本中心主任)、簡宏逸、市川春樹 (本校台文系博士生)、曾弋軒 (本校台文系碩士生)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orea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e Dilemma of Colonial Language Reform Movements in East Asia
      韓國延世大學 (Yonsei University, Republic of Korea)
  • 2012 A
    • 賀安娟 (本中心主任)、蔡惠名、陳慕真、王桂蘭 (本校台文系博士生)
      麻六甲的過去與現況─以華人語言與文化為例
      馬來西亞理科大學 (University Sains Malaysia)

本中心賀安娟主任國際交流計畫案「麻六甲的過去與現況:以華人語言與文化為例」獲本校國際事務處國際學術合作交流補助,帶領博士生蔡惠名、王桂蘭、陳慕真前往馬來西亞麻六甲、檳城等地進行實地考察並收集相關文獻史料。此行亦再度拜訪位於檳城的Universiti of Sains Malaysia(USM),除延續本中心與該校之合作關係外,亦期望進一步建立台灣與東南亞地區學術交流之平台。

麻六甲古稱滿剌伽、滿拉加(Malacca、Melaka)等,乃早期即已發展繁盛的城市。由於麻六甲瀕臨麻六甲海峽,具有極重要的地理位置,數百年前即為兵家必爭之地,也造就了麻六甲的殖民歷史,與其豐富的文化多樣性。本計畫案即以此為重點,透過麻六甲多元之歷史語言文化,將東南亞與西方國家文化作一緊密結合,並與台灣相比較,以更寬廣的視野重新檢視東南亞與台灣之歷史文化。研究主題如下:

1.土生華人(Peranakan)之語言文化變遷
土生華人(Peranakan)為華人移民和當地馬來人通婚後所生的後代,不論是飲食、衣著、語言等方面,都有其獨特的混合文化色彩。就語言方面來看,融合福建話和馬來話的Baba Malay仍保留多數的福建話詞彙,但語法上則以馬來話為主。年長一輩的土生華人都還能流俐地使用Baba Malay,但年輕一代的土生華人則不然,顯然Baba Malay正快速地流失,有待學者盡速予以紀錄與保留。

2.白話字之形成與發展:從東南亞到台灣
麻六甲是閩南語拼音化的發源地,和台灣語言文字的發展息息相關。1820年倫敦宣道會麥都思牧師(Rev. Walter H. Medhurst)發明閩南語羅馬拼音化文字(白話字),並逐漸傳至中國閩南沿海及台灣,影響台灣至深。因此本計畫由教會語言學 (missionary linguistics) 的角度切入,探討19世紀英國傳教士從麻六甲到廈門,再到台灣的足跡,以及他們所進行的福建話∕廈門話∕台灣話的白話字語言運動,同時蒐集19世紀發展的白話字文獻,試圖補足白話字傳到台灣之前的60年歷史。

3.閩南語(福建話)的東南亞地圖
幾世紀以來,閩南語隨著華人的遷徙移民而散播至東南亞各地,並與在地語言相接觸,發展出不同的「地域特色詞」。現有閩南語使用人口除分布於中國泉州、漳州、廈門、海南島之外,還有越南胡志明市;泰國曼谷;緬甸仰光;馬來西亞檳城、麻六甲;新加坡;印尼泗水;菲律賓馬尼拉;東帝汶;柬埔寨以及台灣等國,不是該國的重要城市就是重要港口,深深影響著該國的經貿發展。本計畫案期望能初步彙整馬來半島上檳城、麻六甲以及新加坡三地的福建話使用狀況,以便未來進一步拼湊出閩南語在東南亞的語言地圖。

4.荷治麻六甲時期之文化遺產與歷史詮釋
除了華人文化之外,麻六甲和台灣同樣歷經荷蘭統治時期(1641-1795年及1818-1825年),時間更是長達160餘年,成為麻六甲多元文化的基礎,而「荷治麻六甲」的歷史則透過「展覽」和「博物館」的方式再現。本計畫另一目的便在於探討荷治麻六甲時期歷史遺跡與文化資產的保存方式,以及現今馬來西亞對於荷治時期的歷史定位與詮釋。凡此對於17世紀台灣荷治時期的歷史解釋,將充滿參照意義。

  • 2012 B
    • 蔡惠名、陳慕真、王桂蘭 (本校台文系博士生)
      東南亞華人移民文獻史專業實習計畫—以新加坡為例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本計畫「東南亞華人移民文獻史專業實習計畫—以新加坡為例」獲本校師培處補助,選送博士生蔡惠名、陳慕真、王桂蘭前往東南亞唯一之華人國家新加坡,並以南洋理工大學(NTU)中文系為合作對象進行訪問。

新加坡是東南亞唯一以華人為主體的社會,具有強勢的經濟、外交能力,又與當地的坦米爾人、馬來人互相融合,再加上英國的殖民色彩,形塑極為豐富的文化資產。因此本次訪問鎖定以下幾個重點:

1.新加坡華人移民史與華人文化的變遷
新加坡華人來自中國福建、廣東、海南、潮州、客家等等不同族群,是華人移民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國家之一。本計畫藉由到當地的華人組織公司、機構實習,並實際與當地居民接觸,了解當地華人的生活情況,探討華人移居新加坡後在宗教信仰與文化上是否有所變遷。

2.新加坡式華語與台灣華語之異同
新加坡是東南亞少數尊崇華語、推動「雙語政策」的國家,更於1979年推行「講華語運動」,實行至今,在與當地語言的混合下,形成獨特的「新加坡式華語」。因此,本計畫拜訪南洋理工大學(NTU)中文系並進行訪談,探討華文教育在新加坡的現況,以及其他漢語方言的使用與保留情況。同時亦比較台灣華語與新加坡華語之異同。

3.閩南語拼音化系統在新加坡的發展
傳教士隨著英國殖民者的腳步,在1819年開始到新加坡傳教,期間也將羅馬字拼音化系統傳播至新加坡,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獻史料。其中最廣泛使用的便是閩南語拼音化(The romanization of the Southern Min dialect)文字,不但至今仍可見廣泛運用在招牌上,更帶動了媒體報紙的傳播以及人民識字率的普及,這些資料不但對台灣白話字之研究具有補白的作用,對新加坡華人的宗教與生活文化也多所紀錄,擁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 2011
    • 蔡惠名、王桂蘭 (本校台文系博士生)
      東南亞華人移民文獻史專業研習計劃
      馬來西亞理科大學 (University Sains Malaysia)、菲律賓基督教靈惠學院 (Grace Christian College)
  • 2010
    • 劉承賢 (本校台文系碩士生)
      Focus Operation and Question Forming in Taiwan Southern Min and Mandarin Syntax
      荷蘭萊頓大學語言學中心 (Centre for Linguistics, Leiden University)

外籍生短期台語實驗課程

外籍生短期台語實驗課程照片

2012.10.18-12.13
本台語實驗課程由本中心及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暨文化學院(Institute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 INALCO)Yoann Goudin 合作辦理,招收已具備嫻熟漢語能力之外籍學生學習台語。課程目標在於使外籍學生在最短時間內學會台語會話,和台灣人溝通,同時透過台語的學習更加了解台灣文化。在教學法及教學原理上,本課程以多語主義典範為基礎 ,強調兩個鄰近語言之間的相互理解,亦即特別著重「中介語」 (interlanguages),利用學習者之前的漢語學習經驗來學習台語,同時透過「腔 調」、語碼轉換、語碼改變、語意轉介等技巧,來規劃學習者的語言進步進程 ,以便在最短時間內理解口語並學習語彙。此理論架構曾在拉丁語系、日耳曼語系、斯拉夫語系等語言間實驗,常被稱為「外國語教學的哥白尼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