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6月18日至19日
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化學院(Inalco)
地址:2 rue de Lille, 75007 Paris
延續2025年以「臺灣文學新體現:轉譯、轉藝、轉繹」主題,2026年的研討論將「臺灣文學在世界系統中的再定位與再詮釋」以及「臺灣給世界經驗臺灣作為知識生產者所提供給世界的經驗與概念資源」兩大思考為出發點。本次研討會將以三個具方法論與文化哲學意涵的核心詞:「轉易」、「轉異」、「轉憶」為思考軸線,同時延續2025年提出的「轉譯)」、「轉藝」、「轉繹」的批判視野,建構一場跨文學、跨媒介、跨學門的對話平台。
1. 轉易(Ease / Methodology of Simplification)
「轉易」的「易」字強調從繁到簡以及從難到易的跨度過程,特別將聚焦在這過程中的「背景」、「策略」「目的性」、「效益」、「方法論」的探討。透過轉的動能化為可供「他者」理解的結構。轉易」所指之「易」不僅是語言或形式的簡化,更是一種跨語境文化傳達的策略性調整過程。此過程涉及的不只是翻譯技巧,而是如何將特定文化中的複雜結構、語境內涵與歷史記憶,轉化為「可被他者理解」的知識形式。因此,轉易的本質是一種文化流通的選擇性重構,同時蘊含對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與可傳播性(translatability)的創造化建構。
這個過程中,「繁」與「易」之間的跨度不是單向的技術操作,而是一個與權力、語境、認知結構相關的互動場域。特別是在「臺灣文學」或「臺灣經驗」這一實踐中,轉易實則是一種語言與文化的多重或多元的轉變過程——其往往伴隨篩選、刪除、再創與重新敘述等多重機制。在轉易的過程中,理解輸出環境的語境條件至關重要。無論是面向全球華文文學市場、跨語教育系統,或是國際書展、外交文化平台,臺灣文學以及臺灣經驗如何「被閱讀」、「被分類」、「被歸納」往往決定其易化策略。所有的易化操作背後,皆有其溝通目的與文化定位。例如,教學語境中或許強調知識通俗化(pedagogical accessibility),而國際出版則可能偏好異國情調(exoticism)或政治代表性(symbolic capital)。這些目的性牽動文本呈現的形式選擇。轉易的成效應從多層面評估:是否促進理解?是否擴大接受度?是否改變了讀者對臺灣的感知?此處的「效益」不只是市場迴響,更包括文化交流的倫理成效與理解深度。
- 如何設定溝通策略與文化導入路徑?
- 在簡化過程中,何者被保留?何者被刪除?
- 如何理解「可傳播性」背後的文化政治性?
此探討將特別關注「臺灣」在世界文學市場、教學場域、文化外交與知識平台中,如何進行轉化性輸出,並思考這一轉易過程的背景、目的性、效益與方法論邏輯。
2. 轉異(Alterity / Productive Difference):異質創造與臺灣敘事的能動性
轉異(Alterity / Productive Difference) 「轉異」的思考將聚焦在「異」字的特殊狀態、結構與形式。探討如何透過原本存在的元素、條件、知識延伸出另一種具有異質性的創作性動能。「臺灣文學」和「臺灣經驗」如何在跨文化、跨媒材的條件下,將「臺灣文學或臺灣經驗」往外延伸而發展出新的可能性。:如何透過現有資源、歷史、文體與知識結構,激發出不同的表達方式或創造力。在當代的世界文學與文化生產領域中,「異質」已不再被視為邊緣、錯置或例外,而是成為新的認識單位與創作動能。臺灣文學的異質性,不只是語言上的多語並存(華語、台語、客語、原住民語),也包括文學發展與臺灣經驗的多樣性。
「轉異」即是思考:
- 當文學創作面對跨媒材、跨語言、跨記憶結構的張力時,如何形成一種新的敘事節奏與情感語法或表現方式?
- 這種異質美學如何產生跨文化的創造性對話?
「轉異」強調的是:不是為了貼近主流語境而調整,而是從差異出發創造出新的表現機制與可能性以討論差異本身的能動性與生成性。從臺灣文學與臺灣經驗所具有的象徵與文化資本中誕生的新的創作與發展靈感以及相關可能性。
3. 轉憶 – 從文化記憶到世界共享的敘事轉化
「轉憶」的「憶」字則是側重在「記憶與回憶」的特性如何成為「臺灣文學」以及「臺灣經驗」帶給世界重要的分享與參與到全世界的互動以及同時提供給世界不同的新元素。「轉憶」聚焦於記憶如何成為臺灣對世界的積極分享——不只是歷史的再現,更是記憶的流通與共感的生成。
在此脈絡下,記憶不是靜態的歷史,而是動態的、跨代的、跨域的講述方式。臺灣在歷經不同階段的歷史經驗、多重文化以及語言的交融,讓臺灣當代社會乘載著多元的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而在文學創作的過程似乎也逐漸形成一種「轉憶文學」的趨勢與特色。因此在此部分,研討會裡的思考期待可以聚焦在以下幾的部分:
- 「記憶與回憶」的特點與元素如何在文學創作中的運用模式以及敘述?
- 如何將台灣的歷史、社會發展的記憶、「臺灣經驗」轉換成文學虛構的創作元素?
- 臺灣文學中「臺灣記憶與回憶」的轉化經驗與個案或特色有哪些是可以和世界文學分享的。?
子主題:
- 臺灣文學的「轉易策略」:跨語境溝通中的文化簡化與再建構
- 從翻譯到轉譯:臺灣文學在世界文學體系中的可傳播性與文化政治
- 異質作為創造:臺灣文學的跨語言、跨媒材創作實踐
- 轉異與在地性和跨文化性:從臺灣出發的文化互融與創作模式
- 記憶的移轉與文學表述:臺灣歷史如何被世界再敘述?
- 記憶的敘事策略:臺灣文學如何創造跨文化共享的情感空間?
- 文學與世界:臺灣經驗的知識輸出與方法論意義
- 轉譯 vs. 轉易:臺灣文學的語言戰略與敘事重組
- 「轉憶文學」的發展、特殊性、趨勢
研討會內容並不侷限在以上所提供的子主題,歡迎任何與研討會思考核心相關的論文發表。報告形式可以採:論文發表、工作坊、展演等形式。
會議語言:法語、英語、臺灣原住民族語、台語、華語、臺灣客語、
主辦單位:
-臺灣國立師範大學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
-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化學院臺灣學研究
來稿注意事項:
- 提供「英文或法文摘要」約300-500字
- 摘要截稿日期:2025年12月25號
聯繫人Inalco臺灣學研究負責人:chan-yueh.liu@inalco.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