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eaching Taiwan: 傳播、創新、臺灣化臺灣文化教學與理論跨領域研討會
2026年4月9日至10日
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化學院(Inalco)
地址:65 rue des Grands Moulins, 75013 Paris
延續2025年以「臺灣語言教學和理論」為題所發展探討方向,今年臺灣學研討會的核心則從「文化」層面來思考「臺灣」作為「文化」課程裡教授內容。2026年度研討會將視野由語言擴展至文化,進一步思考「臺灣」如何在當代教學場域中被呈現、被建構、被再詮釋。本研討會將聚焦於一個關鍵問題:「臺灣」作為文化課程的內容,在教學實踐中,如何以多元方式展演其內涵?在不同教育制度、地理脈絡與學術背景下,「臺灣」的教學架構是否存在異質性與創造性?「臺灣」是在什麼樣的脈絡來建構?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術經驗將建構出哪些不同的教學結構?在教授文化課程上有哪些創新的方法?「臺灣」在文化課程上所呈現的是否一層不變?在當代的教學裡發展出哪些新的論述角度?哪些新的教學方式?「第二文化」教學法如何被用在教授「臺灣」的課程裡?當代教「臺灣」的內容跟過往又有什麼不一樣?在教授的過程中是否逐漸形成一套具有「臺灣化」的特色?透過三大核心議題——傳播(Circulation)、創新(Innovation)、臺灣化(Taiwanisation)——本研討會旨在建立一個文化與教育對話的平台,探究臺灣作為知識對象在跨國與跨學科教學實踐中的當代表述。
1. 傳播 Circulation:臺灣作為文化教學對象的全球擴散與語境互動
在全球化與知識去中心化的趨勢下,「教臺灣」不再是一種單向的文化輸出,而是一種跨文化、跨政治語境下的知識流動與再建構(Appadurai, 1996)。本議題從文化傳播與教育全球化的交匯點出發,探討「臺灣」如何在不同教育體制與學術結構中成為文化教學的對象,並被賦予不同的意義層次。
首先,文化作為知識單元的傳播並非自明,而需經過一系列的語境轉換(contextual shifts)與意義談判(negotiation of meaning)。在「教臺灣」的過程中,不同地區教師根據其教學目標、學生背景、學科導向,會選擇不同的臺灣文化元素進行呈現,例如民間信仰、社會運動、飲食文化、文學影像等。然而這些內容在跨文化輸出過程中,往往也會經歷意義的轉譯或「再地化(re-localization)」。進一步來看,「臺灣」進入課堂的過程並非一種單純的文化推廣,而是嵌入於更複雜的政治、語言與教育結構中。例如在歐洲、北美或日本甚至是在臺灣內部的高等教育體系中,臺灣文化課程的設立往往需面對政治表述的敏感性、課程分類上的特殊性。
此外,「臺灣」作為教學對象,其知識建構受到地緣政治與認同政治的高度影響。尤其在中國與全球政治力量重新洗牌的當代語境中,「臺灣文化」是否能夠作為一種獨立的教學與學術單元,仍面臨極大挑戰。例如,某些國家的教師在介紹臺灣歷史與政治議題時需顧及教學材料的中立性與敏感性,而學生也可能對臺灣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的界線模糊感到困惑。因此,「臺灣」進入課堂的方式,也常同時成為一場關於文化身份與學術話語權的實踐場域(Bourdieu, 1984)。
2. 創新 Innovation:文化教學法的變革與當代實踐策略
當代文化教學早已不再侷限於傳統文本或講授式傳遞,而是在數位科技、全球資訊流通與教育認知心理學革新的推動下,逐步走向多模態(multimodal)、互動式(interactive)與跨媒介(transmedia)的教學實踐。面對臺灣作為教學對象的多元文化層次,教師與研究者開始思考:如何以創新的方式將臺灣文化重新建構於教學場域之中,使之既具體又富挑戰性?
首先,數位媒體與平台技術的發展為臺灣文化教學帶來全新的再現邏輯。從傳統教科書轉向開放資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OER)、從靜態文本轉向動態影音與互動模擬,學生不再只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而是透過數位互動與探究性學習成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Cope & Kalantzis, 2015)。例如使用 YouTube 上的臺灣原住民紀錄片、Instagram 上的文化行銷案例或以Padlet建立的課堂虛擬展覽,都可以讓「教臺灣」變得更加生動與可參與。
此外,「第二文化教學法」(Teaching the Second Culture)作為跨文化語言教學的重要理論之一(Kramsch, 1993),在臺灣文化教學中有極大應用潛力。該教學理念強調文化不應作為既定知識灌輸,而應是一種與學習者自我文化互動與比較的歷程。教師需設計能夠激發學習者文化反思的任務活動,促進文化差異的理解與批判性詮釋,這種思維非常適合處理「臺灣」在全球語境中的多元性與流動性。
進一步而言,創新教學亦需挑戰傳統教材的範式。今日的文化課堂已不再依賴「正統」的文本與歷史大敘事,而更偏向運用非典範教材(non-canonical materials)與邊緣敘事。諸如民眾口述歷史、網絡論壇對時事的討論、獨立音樂MV、社會運動的視覺資料與TikTok影片,皆可作為具有當代性與社會感知力的文化素材(Gee, 2004)。透過這類教材,學生能更真實地接觸臺灣的社會語境,並與其產生更緊密的情感連結。
在教學策略上,近年來的研究強調多模態教學設計(multimodal pedagogy)的重要性。當代學習應結合語言、圖像、聲音、手勢與空間等多重符號系統,構成一種跨感官學習經驗。對於文化教學而言,這不僅是工具的整合,更是認知模式的更新。
最後,「創新」並不意指全然推翻傳統,而是在現有基礎上發展出符合當代需求的新路徑。例如在既有課程框架內融入雙語甚至是多語型態討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blended learning)、或與在地臺灣文化單位合作進行遠距連線活動,這些做法皆是具體可行的「進化式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策略。
3.臺灣化 Taiwanisation:從教學內容到認知方式的臺灣特色生成
在全球知識流動與文化教學國際化的趨勢下,「臺灣化(Taiwanisation)」不僅是一種內容或教材選擇的轉向,更是一場關於教學邏輯、知識架構與學術主體性的深層重構。它要求我們不只是「教臺灣」,而是從臺灣出發,思考我們如何建構、理解與詮釋文化本身。這是一種認知框架(epistemological framework)與話語權(discursive authority)的再定位。
在過往以中國為中心的文化教育體系中,臺灣常被邊緣化、模糊化,或僅作為例外性存在。然而,隨著後殖民研究與跨文化研究的興起,臺灣成為一個擁有複雜歷史與跨族群經驗的知識空間以及具有獨特的臺灣經驗。這種從作為邊緣主以產生附屬對照作用的「他者」轉向「自我主體」的過程,正是臺灣化意圖的思考核心。透過引入臺灣內部歷史(如日治時期、戒嚴時代、民主轉型)、語言多樣性(臺灣台語、臺灣客語、臺灣華語、臺灣南島語)、以及多元文化議題(性別、移民、社運),「臺灣化」逐步建立起一套可以發展區別效益的文化知識體系,並反映出臺灣社會本身的多元性與變動性。
臺灣化亦可視為文化課程內容的知識專研化歷程。在實務操作中,「臺灣」作為主題不再是中國文化課程中的一個附屬章節,而是具備獨立學術價值與歷史脈絡的文化單元。例如,文學課程引入台語文學、原住民詩人作品、移工文學、性別敘事與環境書寫。歷史課程則強調地方記憶、殖民經驗與轉型正義的辯論場域。這些內容的選擇與組織,體現出臺灣文化教育的主體性的建立,也形塑出一種不同於「中國文化標準版」的新式敘事結構,讓學生得以從更多元的觀點進入「理解臺灣」的學習過程。
臺灣化的生成不僅是知識「輸出」的問題,更關涉到知識如何被「接受」、「理解」與「實踐」。課堂互動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從臺灣的視角出發,辨識全球文化議題的在地迴響,如婚姻平權、語言保存、性別平等、土地正義等,成為評估「臺灣化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指標。同時,臺灣化亦推動認知方式的轉變。它不再要求學生對於「某國家知識體系」的單一接受,而是鼓勵文化比較、批判詮釋、具反思效益以及翻轉性學習機制。學生在課堂中不只是學習文化,更學習如何觀看文化、解析文化與挑戰文化,這使得臺灣化教學更具批判教育(critical pedagogy)精神(Freire, 1970;Banks, 2008)。
最後,每一門隸屬於文化教育範疇的專業領域——無論是文學、歷史、社會學、人類學、媒體研究、地理學、語言學或政治學——皆內建自身的理論架構、教材典範與敘事語法。因此,「教臺灣」作為一種文化教學實踐,並非單一模式的套用,而是呈現出多層次、跨方法與多語境的知識交會場域。每個文化專業課程的專業領域都將有不同的知識架構、發展脈絡以及和臺灣社會變遷的互動關係,因此這將也是此研討會所關注的焦點之一,不同樣的文化課程存在著哪些些「教臺灣」的視角、「教臺灣」的發展以及挑戰。本研討也將特別關注此一差異性背後的教育哲學與知識政治。每個領域各自發展出的「教臺灣」路徑將反映且勾勒出了學科內部與外部對「文化」概念的差異性理解與互動連接點,也將形成一張多節點、多視角的臺灣知識地圖。
然而,這樣的多元化並非毫無矛盾與困境。在不同學術傳統中,臺灣常面臨教學定位不明、教學資源邊緣化、教材不足、教學語言選擇等問題。例如,在某些國際大學的亞洲研究課程中,臺灣仍常被納入「中國研究」或「東亞研究」的次分類,缺乏獨立建構的話語體系;而在文化研究或媒體領域中,臺灣的在地現象往往又被歸為「非主流」或「邊緣材料」,難以被納入核心課程架構。
因此,「教臺灣」不只是知識輸出或文化介紹的問題,更是一種對「知識如何被分類、被傳授、被理解」的深層反思。此處牽涉到的是知識權力(epistemic power)、課程設計的政治性(pedagogical politics)與學科邊界的協商(disciplinary negotiation)。從這個角度看,「教臺灣」可視為一個動態實踐場域,其中各學科如何詮釋臺灣、如何定位臺灣、如何連結全球議題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議題。
本研討會鼓勵參與者從各自的專業背景出發,呈現與反思不同文化課程中「臺灣」的生成與演變歷程,並共同思考在教學與研究實作中,如何突破教材侷限、推動跨領域合作,以及建立具有臺灣特色的教育理論與實踐模式。
主子題:
1.「教臺灣」的全球路徑:臺灣文化課程的國際設置與跨語境轉譯
探討臺灣文化課程如何在不同國家語境中被引介與轉化,包括地緣政治、學術分類與話語再生產。
2.非傳統文化教材的實踐與潛力:數位媒體與邊緣敘事如何重塑臺灣形象
研究如口述歷史、社群平台、網路多媒體平台、社會運動資料等在文化課堂中的應用與意義。
3.「第二文化教學法」視角下的臺灣文化課程策略與挑戰
分析如何在異文化對話中理解「臺灣」以及建構「臺灣」。
4. 跨領域文化設計:如何融合影像、音樂與地景於臺灣文化教學?
探討結合藝術、視覺、聲音敘事於課堂,建構多感官學習經驗的實踐案例與理論依據。
5.知識的在地化或適應化:臺灣文化在國際教學場域中的政治敏感性與敘事策略
討論文化內容如何調適國際教學中的敏感議題(如臺灣歷史、政治、性別、身份)。
6. 從語言到文化:臺灣語言教學延伸至文化教育的橋接與分野
探討語言教學者如何拓展至文化領域,並反思其界線、融合與實踐問題。
7. 教育科技與「教臺灣」:虛擬實境、平台工具與混成課堂的創新探索
分析科技工具如何協助臺灣文化教學的創新與國際擴散,並評估其有效性。
8.「臺灣化」的教育話語建構:知識主體、認同政治與教學自主性
探討臺灣如何脫離「中國附屬體」角色,建構自主文化教育系統。
9.跨文化教室中的臺灣:學生對臺灣文化的接受、誤解與反思機制
思考與探討學生在文化差異情境中的認知與情感反應。
10.臺灣文化內容的「敘事轉向」:從大敘事到地方性、碎片化與個體經驗的轉移
探討臺灣文化教學如何由歷史主體、國族論述,轉向個體故事、地方記憶與微觀視角。作為教學者如何來設計與建構其專業領域課程重述「臺灣」的方法與脈絡。
會議語言:法語、英語、臺灣原住民族語、台語、華語、臺灣客語、
主辦單位:
-臺灣國立師範大學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
-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化學院臺灣學研究中心
-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化學院PLIDAM-語言與文化認同多元性:教學、習得與中介研究中心
來稿注意事項:
- 提供「英文或法文摘要」約300-500字
- 摘要截稿日期:2025年10月30號
- 聯繫人Inalco臺灣學研究負責人:chan-yueh.liu@inalco.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