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稿啟事】「台灣理論關鍵詞III」工作坊

自從2012年「知識/台灣學群」提出挑釁的宣言「台灣沒有理論」之後,許多台灣人文社會學者積極、熱情地投入連結「理論」與「台灣」的學術創作,思索台灣理論的可能性,並以關鍵詞的方式建構「台灣理論」。十三年來,成果已有《知識臺灣:臺灣理論的可能性》(2016)、《臺灣理論關鍵詞》(2019)、《臺灣理論關鍵詞II》(2025)。在這三冊之中,後來者都立足在先行者的基礎上,尋求啟發、引用對話、進一步發展深化,朝向理論家族的建立。

關鍵詞代表關鍵概念。透過關鍵詞的發想與論述來建構台灣理論,或者至少指出建構台灣理論的方向,已產生兩冊專書,總共五十五個新奇的關鍵概念。第一冊的關鍵詞,可以略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把舊詞陌生化再加以翻轉(重新詮釋);第二類描述台灣社會中具理論意義的樣態;第三類是從觀察台灣社會變遷的歷程與結構中,導出具理論意涵的概念(序文)。有了「關鍵詞」第一冊的基礎,《臺灣理論關鍵詞II》有更多新生代和年輕學者加入,展現的共同成果具有解鎖、替換、檢索、串連的特色,亦即解開台灣學者長期以來受到強勢的西方和中國傳統的束縛,使用立基於台灣的經驗來為舊詞彙注入新內容,產生進入台灣經驗與理論資料庫的檢索作用,並如同網路般串連不同的經驗、觀點、立場與理論。換言之,《臺灣理論關鍵詞》I、II兩冊已經聯合展現了「新創」、「對話」、「連結」、「延續」這四個建構理論的要素和方向。

同樣為了展現既創新又延續的特色,「台灣理論關鍵詞」的新推動小組,為本次「台灣理論關鍵詞」工作坊擬定下列二個徴稿方向──這也是我們建議的「關鍵詞發想方向」:

第一,「延續」:I、II冊的成果與風格,我們鼓勵 (i) 與之前完全不同的「新創」關鍵詞、(ii) 與之前的關鍵詞「對話」(含批判性的檢視、辯論、修改、翻轉等)的關鍵詞、(iii)「連結」之前已有的兩三個關鍵詞並進一步申論、發展。

第二,「回顧與再活化」:在台灣過去的人文社會學術發展史上,不乏有台灣學者提出重要的觀念,引發爭論並且對台灣人文社會研究產生影響,例如「同心圓史觀」(杜正勝)、「本土化」、「中國化」(社會科學中國化)、「去中國化」、「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研究的實驗室」(陳紹馨)…等等,也可以是值得再詮釋與再活化的「既有關鍵詞」;透過回顧這些關鍵詞在當時脈絡下的意涵、爭論、與影響,挖掘它們在今日台灣是否仍然具有關鍵地位的意涵。

我們邀請對上述兩個方向有想法的學界朋友,踴躍投稿本工作坊。主辦單位將組織審稿委員會,審查來稿,挑選符合建議方向並具潛能的稿件,在工作坊擧辦之前形成初稿。

投稿形式:800~1000字摘要(可適度增減)
截稿日期:2026年3月1日
審查結果通知日期:2026年4月30日
初稿字數: 5000~8000字
工作坊擧辦日期:2026年9月19-20日
投稿信箱:taiwantheory@gmail.com
主辦單位:台師大台灣學國際研究中心

《台灣理論關鍵詞》推動小組
陳瑞麟(召集人)、吳建亨、林巾力、洪子偉、陳張培倫、張君玫、張隆志、郭文華

敬上

  • Post author: